今天是: 毕业走过的岁月:7117天
|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魅力营山 >> 营山概览 >> 营山民间文化 |
营山民间文化
发布时间:2009-07-04 00:00:00 | 来源:本站整理 | 作者:邹志强 | 点击:31579次 | 发表评论
民歌:20世纪50至60年代,民歌在营山城乡较为盛行。80年代以后,流行歌曲流行,民歌逐步消失。但劳动人民在打夯筑坝,开山取石中,用自编劳动号子,1人领唱众人和,以统一动作,协调力量。唱孝歌、坐歌堂,在婚丧活动中仍有流行。随着宗教活动的恢复和发展,教徒们在作礼拜时都要集体歌唱,音调凝重,表情虔诚。 民间舞蹈:营山民间舞蹈有莲霄、车灯、彩船、大头舞、腰鼓舞、彩绸舞、扇舞、龙舞、狮舞、翻山饺子。近年来,时兴健身舞和巴山舞。龙舞、狮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多在春节、元宵举行。 翻山铰子,是营山间打击乐舞蹈。铰子(铜质小镲)曾是一个是巫师跳神驱鬼时用的法器,巫师击打铰子,用优美的动作取悦鬼神,使之不再我“危害”百姓,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后,逐步从娱鬼神变为娱 人。旧时人们在办丧事或喜事时,都会请到艺人到家表演,因艺人须翻山越岭开路,“翻山铰子”之名由此而来。该舞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以铰子为道具,演员紧循甩镲的动律,上身前俯后仰、两肩自然摆动,屈膝弹步,随着两镲相碰的节奏变化而舞蹈,表演中有“水漩莲花”、“苏秦背剑”、“白鹤闪翅”、“黄龙缠腰”等多种舞蹈套路和特技。翻山铰子,起源于平昌七涧岩,清末传于营山明德乡,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得翻身解放,因此“翻山铰子”又称“翻身铰子”。“翻山铰子”以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在省内乃至全国享有声誉,是川东北民间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民间曲艺 80年代中后期,营山流行的曲艺有快板、四川盘子、金钱板、清音、方言、荷叶、相声、三名半等。多以茶园、院坝、文化娱乐场所为活动场所,以后,逐渐掺和在歌舞戏剧中组合一台节目在舞台上演出。 民间艺术 营山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音艺术有竹编、剪纸、根雕、石刻、纸扎、工艺美术等。 竹编:营山县朗池镇天平村何启荣的竹编工艺“宫庭宝扇”乃我国竹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宫庭宝扇”的篾丝细如发丝,国际大师在一寸之内须用篾丝150根,何启荣则可用200—250根。选取不同的视角,看到的将是两幅各具情态的图画;正视扇面,其画荡然无存,整个扇面像细绢,似白绫,薄如蝉翼,皎若菱荷,细腻绵密,质感可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根雕:民间艺人何春生的根雕作品取材独特,创意新颖,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和银奖,并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石刻:我县的石刻分为摩崖石刻、摩崖造像和石刻构件。石刻内容多以诗、词、赋、碑记为主。太蓬山、嘉佑崖、朝阳洞的石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摩崖造像数十龛,保存完整,属清代造像。石刻构件数量较多,属清代以前的古墓雕刻近千座。雕刻精美、图案多样的有通天乡七村一社月牙山“李氏佳城”、太蓬山刺沟湾的舍利塔、太蓬乡二村的冯氏墓群、小桥青岩村的鲜氏墓群、明德乡二村的田坝咀墓群、孔雀乡的彭氏墓群。除墓群石刻外,还有古民居建筑中的石刻。三元乡七村肖家石瓦房,它的石窗、石柱以及门联、柱联的石雕、石刻十分精巧。现存清代石刻园雕石狮两对,保存完好,栩栩如生。 剪纸:营山善于剪纸工艺的人不多,现仅只有原百花剧团的陈川尚承此工艺。他从师仪陇县文化馆的中国剪纸学会会员何作霖,他剪纸刀法流利,构图别致,形象生动。 相关文章
|
站内搜索
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栏目
点击排行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公益广告 - 联系方式 - 营中简介 - 5班照片墙 - 营山介绍 - 网站导航 - 留言交流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