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毕业走过的岁月:7117天
RSS订阅 - 5班照片墙 - 友情链接 - 祝福频道 -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魅力营山 >> 营山概览 >> “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发布时间:2009-07-31 00:00:00 | 来源:本站整理 | 作者:admin | 点击:31148次 | 发表评论
    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区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
   

(一)、战争烽火不断


     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此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贵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四川长期处于大的战乱之中。当时,义军与明军交战、清军与明军交战、清军与义军交战、义军与明军联合与清军交战、吴三桂叛军与清军交战,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几十年的血火刀兵造成四川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一片惨景。

     注:八大王张献忠灭四川的说法有偏见


(二)、瘟疫接踵而至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撕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等瘟疫使许多人病死,“死者朽卧床塌,无人掩埋”,“人皆徙散,数百里无烟”。顺治初年,大旱、大饥、大疫席卷四川,“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大荒,饿死者日无计数”。不仅如此,又遇虎灾,“数年段绝人烟,虎豹生殖转盛,昼夜群游”.由于四川长期处于大的战乱之中,战死,病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导致人口急剧锐减.


(三)、人口急剧锐减

     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
    康熙初年,由广元入蜀的巡抚张德地写道“沿途瞻望,举目荆榛,一、二孑遗,鹑衣菜色”,“在川省镜内行数十里……居民不过数十人,穷赤数人而已”,在顺庆(今南充)、重庆看到“舟行数日,寂无人声,仅存空山远麓……”,它反映了当时四川“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的惨景。据有关史料记载,经过“三藩之乱”,四川官府所掌握的税户仅9万人.《营山县志》记载: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存粮花户仅143户,819人。四川真正是“土满人稀”了。


(四)、政府积极鼓励


    
自顺治六年(1649年)起,清政府先后颁行招垦安置措施,规定各地荒土可任“开垦耕种,永准为业”。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宣布“四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并免田赋5年;本省逃亡在外者,准予回籍;外省移居四川者,准予入籍。”以后,又以种种措施鼓励地方官招抚流民,“州县官凡安插300户者,现任官提升一级,候补官授以实职”。为了组织移民入川,顺治和康熙年间,还两度在湖广和四川地区共设一个总督,时称川湖总督,先驻湖北荆州,后驻重庆,从而推动形成一股巨大的移民洪流。特别规定,“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建议鼓励湖广等外省农民入川落籍开垦。从而开端了外省向四川移民的运动。“三藩之乱”平息后,清朝政府再次颁行移民政策,明确宣布:入川移民准落籍,可应科举,所垦田亩永为己业,以一夫一妇为一户,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成丁者另增加四亩,每户给银二十两,充生产生活资金(葛健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第399页)。这些政策对饱尝战乱之清王朝取得全国政权后,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采取“安民、惠民、安帮定国”的思想,实行“招辑流移,各令复业”,“凡各处逃亡民人,……广加招徕,编入甲保”,“永准为业”,“开垦水旱田地,三年起科,五年升科”,“奇荒田耕种,六年起科,荒地耕种,十年起科”,“零星地土听民开垦,永免升科”,同时,官府给以耕牛、种子、口粮等帮助。

(五),奉旨移民入川

     康熙元年(1662年)颁下“移民垦荒”诏,于是两湖、两广、陕西、福建等十余个省的地方官,率领兵马倾巢而出,围住一个个村庄院落,不管百姓愿不愿意,一声令下,成群集中,五花大绑,押送上路。
     雍正年间(1723——1735),清政府强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对少数民众进行残酷的驱赶和屠杀,历史上叫做“赶蛮拓业”。
    由于清朝政府大力倡导、各个地方官员努力推行的招民垦荒、南方诸省的战争破坏,形成了移民的大气候、大环境,从而形成前后分三个阶段,持续达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
    初期阶段  顺治十六年至康熙二十一年。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攻克成都,并控制全川,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招民垦荒提上议事日程。从陕西临近移民入蜀的垦荒者,遇到许多困难,而政府政策不配套,又遇“吴三桂之乱”,时达七年,他们多死于战乱,致使这一时期的移民受到很大挫折。

   康熙年间,多半是奉旨入川。所以民间盛传自己的祖先都是一队队由官府把双手反解在背上,捆着上路入蜀的,途中要小便时,由官差松开双手才方便,所以川人把解小便称为“解手”,走路习惯把手背在背上。
   第二阶段  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乾隆六十年(1795)。
清政府吸取过去教训,制定并完善了移民的有关政策,以“安民为本”,使移民大潮一浪接一浪,持续达一个多世纪。又据《营山县志》记载:雍正六年(1728),全县民户3897,人口22533,乾隆年间,县内增加楚民17户,到乾隆六十年(1795)民户3914,人口22669,由此可见,营山是在1728年达到移民高潮。
    第三阶段  嘉庆元年(1796)至同治年间。这—时期,清政府对移民采取不禁而止,听其自然的态度,而这时四川白莲教起义,战火又起,因而,只有小量的移民入川。



(六),七次移民入川

    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 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  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 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 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 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 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 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库区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名(必填*): QQ: 邮箱: 主页:
评论:
验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点此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站内搜索
栏目导航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栏目
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公益广告 - 联系方式 - 营中简介 - 5班照片墙 - 营山介绍 - 网站导航 - 留言交流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Copyright © 2005—2024,四川省营山中学校高2005级5班,Class 5,Grade 2005,YingShan Middle School.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文章、作品,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站内容进行复制作商业用途.
  •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致信告知我站.
  • 邮编:637700 站长邮箱:admin@zouzhiqiang.com 班级QQ群:11876384
  • 访问统计:
  • 黔ICP备202300949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