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串香”又名“麻辣烫”,它实际上是火锅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人们往往又称它为小火锅,“串串香”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四川。最初的串串香,锅底和菜都很简单,发展到现在几乎是无所不涮。
串串香起源于四川,据说,当时的串串香非常简单,老板只需准备一个小蜂窝煤炉,炉子上放着一口铝锅,锅里装着自制的“麻辣烫”卤汁,旁边还放着一张小桌子或一张小方凳,上面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装着一些用竹签穿起来的串串香原料,原料旁边还放着一个装有盐、干辣椒面、花椒面和味精的圆盘。没有人能想到这东西一夜之间风靡蓉城,更没有人想到,这麻辣鲜烫的吃食变了许多变,成了我们今天吃到的串串香。
串串香是把荤的素的菜串在竹签上,一并放进红汤、白汤里煮,结帐的时候,老板只用一数竹签便能快速算出吃了多少。吃串串香最好是三五成群地约上一班朋友,边涮边喝边聊天,那才是真的够味。海带、土豆、肉片、花菜、莴笋、毛肚、香肠、鱿鱼、冬瓜、海白菜、魔芋、黄花菜、藕、空心菜、排骨等等无论荤素,大家围着小桌,把自己爱吃的东西煮进锅里,煮菜的空档,还可以嗑嗑瓜子、喝喝冰镇啤酒、摆些龙门阵。
吃“串串香”挺有意思的,一会儿喊“小姑娘倒茶”,一会儿又喊“加汤”、十几二十块钱的一顿饭硬是享受了一回做上帝的良好感觉。末了,还可以在结帐时粗声粗气地大吼“老板,数签签!”实际上几摞签签数下来,小姑娘的手都数爪了,也不过二三十块钱,真正是物美价廉。
走在营山的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串串香铺子,红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热气腾腾的一锅红汤以及那一大把一大把的竹签就构成了营山特别的一景。营山人在饮食上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真是令人感叹!
海带、土豆、肉片、花菜、莴笋、毛肚、香肠、鱿鱼、冬瓜、黄腊丁、贡菜、海白菜、魔芋、黄花、藕、空心菜、排骨等等无论荤素,一毛钱一串,朋友家人三三两两围着小桌,各拿一大把自己爱吃的串串煮进锅里,煮菜的空档,还可以嗑嗑瓜子、喝喝冻啤酒、摆些龙门阵。于是,打赤膊的男人喝得满脸通红的样子就成了营山一景。其实,说起来,串串香的流行和营山的文化以及现实生产力是分不开的,喜欢小打小闹的盆地意识使精打细算又爱绷面子的营山人在吃串串香时找到了感觉:于是可以在拿菜的时候抓起一大把就走,实际上两毛钱一串的东西,在全国都难找;还可以耍尽各种过场,一会儿喊“掺茶!”一会儿喊“加汤!”一会儿喊“打泡子”,一会儿喊“老板,提五瓶啤酒来!”……十几二十块钱的一顿饭硬是要把瘦精精的小工跑断腿、跑断气一样,让平日里百般不顺的自己在串串香这里尝够上帝的味道;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噻!难怪串串香经久不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