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营山中学高2013级6班 周文雯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但丁,出生于1265年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但丁作为一位继往开来的诗人,他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又与莎士比亚、歌德并称为西欧文学史上的三大天才巨匠。
但丁一声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
《神曲》,原名为《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在我国又通称为《神曲》。
《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以但丁本人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界——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一共100篇。
《神曲》中,诗句是三行一段,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或许也正是因此而显示,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及成熟使用韵律的技巧吧。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程。”
好一个“幽暗的森林”,简单明了,却又不简单地隐喻出当时意大利社会的混乱,证明了但丁的政治观点。比喻的形象,内涵的丰富,以及用词的拿捏都是恰到了好处。
“随后我稍微休息一下疲惫的身体,
重新上路,攀登那荒凉的山脊,
而立得最稳的脚总是放得最低的那一只。”
读至此,我不大能理解。翻翻注释,才发现此句寓意费解,为此古今注释家争议颇多。薄伽丘和本维努托持一种看法,本维努托说“当一个人登山时,那只放在下面的脚总是要承受登山本人的全部体重。”而当代注释家萨佩纽认为,此句说明但丁行路还是不轻便,不稳定的,隐喻他“对达到实现美德的境地还把握不大。”
我不知道如何选择,便随了译者,但丁运用左右两脚登山时轮番地放低、立稳、承受体重作用的运动规律,说明寻求天国幸福不像平地行走那样容易,即通往天国之路不是坦途。
但丁,用一部《神曲》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神曲》饱含深意的缘由,是否也因为如此,才使得《神曲》在出版后便在全世界不径而走,家喻户晓了。
纵使书中的许多语句我不懂,许多人物我不熟识,但即使是让我不停地翻阅工具书,我也定会读完《神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