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营山县城直距34公里的孔雀乡蓼叶屋基左侧,有座神奇的大黑山,山壁上有个天然石洞,洞内一石屹立,状如孔雀,故名“孔雀洞”。该处群山环抱,悬崖峭壁,岩石嶙峋,曲径通幽,松柏苍翠,花草繁茂,风景别致,引人入胜。
洞前岩壁上题刻的“万巢回苏”四字犹存,清晰可辨。洞口高不过丈,洞内暗若长夜,宽敞无边,幽深莫测。洞中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燃炬入洞,循石级前行数十米便到干沙坝。坝滩广阔,乱石横路,有立有卧,千姿百态,大者如盖,小者如础,方者如箱,尖者如矛,形态万端,令人叫绝。再俯首前行百余步,就来到长滩河。河宽十来米,水清见底,清冷砭骨,越百余米,水尽登陆,名曰广坪,阴森漆黑,不辨东西。
再往前行,壁多岩穴,乃蝙蝠聚居之所。举炬观望,洞壁岩穴爬满蝙蝠,密密麻麻,成堆成串。一见亮光,蝙蝠便惊飞乱窜,大者如雉,小者如雀,扑头拂面,使人惊骇。脚下遍地蝙蝠粪便,寸厚有余。继续匍匐探寻,前面便是写字岩,半壁高敞,甚是宏阔。抬头环顾,岩上题字多处,水浸不易辨认,多为祈水觅幽留句。再过一狭长岩隙,便是海螺山。山低而圆,形如海螺。人行其间,随山势盘旋至顶,颇感惬意。
然后沿山势出隙道,便来到乌泥河。河水皆黑,一片苍茫,涝平旱涌,极其神异。顺岩前行,经过东海、申文坪,便是老龙洞。洞内奇石森列,石花斑驳。迎面一块巨石突起,细颈隆背,尾颀而长,逼似孔雀。一股清泉从孔雀口中流出,潺潺不息,终年不绝。
继续向前探寻,经过鸡屎河、南海、擦耳岩、观音井、八卦井、天星桥,计行程里许。尤以八卦井前平旷宽坦,可容四五百人,故称“西海坝子”。举目环视极端处,则岩穴低狭,无路可寻。蓦然回首,游人所至离洞口已有十多里,而人迹难至处,则无法估计,历来无人尽其险境。据《营山县志》记载:“曾有人洞放白鸭二,于仪陇天星桥出。”由此可见,其洞确实神秘奇异,深邃莫测。
洞口前曾倚岩建庙,名曰“苏仙池”。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姓苏的道士,率徒弟来到洞前,令众徒吟诵经文,然后自己脱去草鞋,仗剑入洞,临别时嘱咐众徒道:“视屣相斗,慎勿惊,俟吾出,应若神膜拜。”少顷,只见两屣飞出,一低一昂,昂者如鹘鸟下击,低者迎而上搏,此进彼退,凌空抵触,终于坠地,众徒甚异。俄尔,苏道士跨蟒而出。众徒一见,大声惊呼,蟒闻声怒奔,苏道士再不复出。人们为了纪念苏道士,特立祠以祀,后来被毁。1993年5月,孔雀乡政府发动群众捐款四万余元,在原地恢复了“苏仙池”,庙内依然供奉着苏道士等九尊仙人。
相传自古以来,孔雀洞就是人们天旱祈雨的好去处。据《营山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知县谢唯良因旱入洞请雨,顿时滂沱大降,曾题“翠泽群生”匾额,悬挂洞口。因此,凡遇大旱之际,州县官人皆斋沐步行,入洞至石孔雀前取水祈雨,以示关心民生,期获拥戴。此法一直沿习至民国为止,多有应验,孔雀洞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奇洞隐仙迹,清水化福泉。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营山县人民政府曾组织专人入洞勘查地下水资源。1977年,由当地生产队投资,在洞口筑堤修渠,将山洪引进洞内,引水灌田,使古老的孔雀泉水真正为民造福。
孔雀洞是营山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一块瑰宝,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神奇的传说和迷宫般的构造撩拔着世人的好奇心。到底里面有多深,一直廷伸至何方,没人把它探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