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管理资料 > 管理理论知识 > 文章 当前位置: 管理理论知识 > 文章

当佛学遇上管理

时间:2010-06-13    点击: 次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 小 + 大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一个“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描述市场经济当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有没有人想过,“手”到底指 的是什么?
觉真法师常常对来听课的经理人们提出这个问题。从2001年起,这位今年已75岁高龄的香港佛教僧枷学院副院长经常奔波于香港和内地之间,为上海、杭州、成都的几所著名高校的MBA课程或者CEO班讲授有关佛教与企业管理的专题。面对觉真法师的问题,经理人们的回答各种各样。
觉真法师的答案是:这是合起来的一双手,就是双方有利、双方得益、双方利益的平衡。双方就是买者与卖者,企业与顾客。
做生意的全部学问中的实质,就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佛家就叫众生平等(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叫“不二法门”(买卖双方是一个整体,利益不二,共生共存不二)。
觉真法师的课很受欢迎,每当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学员们总是围过来向他请教各种问题,他们的求知欲让觉真法师感动不已。他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近几年来,内地对佛教感兴趣的企业家和经理人越来越多了。
佛学能对企业管理起到怎样的帮助?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觉真法师做了专访。同时,我们还分别访问了北京金色榜样广告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庆和北京慈生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帆,他们两位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而且是虔诚的佛教徒,并且他们都认为对于佛教的感悟为自己在管理企业中增添了智慧。
张庆:为自我管理添智慧
为什么会信仰佛教?
张庆:大多数人开始办企业的时候可能都会有一些短期的目标。比如我一开始的愿望是给父母买一套房子。这个愿望达成以后,慢慢又会产生别的愿望,比如为自己买好车,买好房子,希望自己的企业在这个行业里能够有影响等等。应该说我的这些愿望都已达到或者正在达到。
但是当你满足了一个又一个的短期愿望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反而会陷入到越来越多的烦恼中,事物性的工作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越来越烦恼。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会去寻求心灵的港湾,当我信仰了佛教以后,当我开始为别人实现愿望的时候,我发现这种快乐会持续很长时间。比如去赞助希望小学,当希望小学揭幕的时候,你感到这些孩子们可能从此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时候你会感到真的很快乐。
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佛教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庆:佛教就是让你学会处理许多人生问题。首先让你更了解自己。认识了佛教以后,我开始学会内观——多看看自己,然后再去看别人。做企业老总的人时间长了,尤其是那些比较成功的,都可能会犯一种错误,就是自以为是。对事情的判断、对人的使用,有时会很固执。
信佛以后我会更多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什么不足。比如以前有员工不好好干或者辞职走了,我可能会这样想:我给他们这么高的工资、这么好的待遇,他们还说三道四,或者胳膊肘往外拐。信佛之后我会这样想:为什么他会走?是否他这段时间遇到特殊的困难?我是否过多的为自己或者企业的利益考虑了而没有为员工考虑周全?是否我在对待员工方面有什么不平等?我会用佛教的一套理论去判断这个事情。
佛教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增添了很多人生智慧,佛教认为人所有的烦恼、不快、生气、怨恨等统统都与人的贪心、愤怒、怀疑、猜忌等有关,对佛教的感悟可以让我很清楚的知道很多事情的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是怎样的智慧?能否举例说明?
张庆:比如,作为广告公司,我们有这样的制度:如果你争取到一个客户,公司会给你一定的回报,但前提是这个客户是你找来的,而不是客户自己找上门来,你接待——这两种情况员工所得的回报是不同的。我们公司在业内也算有些名气,有时候客户会主动找上门来,这种情况下也曾经出现负责接待的员工撒谎的情况,说这个客户是我带来的。
作为一个公司老总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是需要智慧的。处理不好,员工会心理不平衡,因为他本来就贪心了。这种情况下我不会直接去批评这个员工,我会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点拨他一下或者让副总委婉地说一下。而且分配利益的时候,也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太吝啬,即便这个客户不是他带来的,但是他接手了之后辛辛苦苦地付出了,还是应该给予较高的报酬,而不能说就不给了。这是要酌情处理的,处理得好,大家都很欢喜,客户也没有受损失。这就是佛教的智慧。
如果员工之间有矛盾,你怎样处理?
张庆:我经常给员工讲一个道理:人们常常会忘记内观自己,反省自己。比如一个员工的手机丢了就埋怨另一个员工——都是他让我参加这个活动,如果不参加这个活动我就不会受到这个损失。这种情况下我会提醒他要内观自己:你决定参加这个活动的一瞬间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有可能你想去结交更多的朋友,有可能你想去出出风头,你决定了,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如果你是为了朋友参加了这个活动,这是一个善念,那你为什么不把它坚持到底呢?
不仅提醒员工要内观自己,我也经常提醒员工我正在修行自己,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们要给我提出来。我其实脾气不好,如果我发脾气过分的时候,过后我会当着很多人的面向员工道歉,我说发脾气导致你也不高兴我也不高兴,这是我的嗔念带来的,我希望你能原谅我,向你道歉。
张帆:与员工相互感恩
佛教对你管理企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帆:佛教讲四个字:“无我利他”。主张淡化自我,更多的考虑对方,并且付之于行动。佛是这样做的,我们是凡人,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是也要尽力去做。在企业里面,员工和老板应该相互为对方考虑,老板应该想到员工付出的辛苦和功劳,要尽量给予他们回报,员工应该感谢老板给自己一个发展事业的平台,两头这样对接,相互感恩,企业就是和谐的。
如何把这种理念落实在实践中呢?
张帆:言教不如身教。比如佛教倡导孝,我和员工在一起的时候就经常引导他们,你们关心父母吗?关心了什么?他们现在怎么样你们知道吗?有一回,一个员工就当着我的面给他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正赶上他父亲生病,倒在床上,他感到很不安,就跟我说要借我的车回家看看。我说,对于你这种孝行,我很支持。结果他开车带着父亲及时看了病。回来后他跟我说,感到自己明白了很多道理。
你要真正去关注员工的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活。你做到了,他们也能够做到你要求的。如果你总是和员工斤斤计较,员工也不可能尽心地去履行职责。
在我的公司,我倡导员工从《弟子规》学起,这本古书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陈晓旭生前在公司里同样倡导员工学习《弟子规》,她印了一批,送了我一些,我也送给员工们。同样信仰佛教的陈晓旭在公司当中也倡导感恩,她很少看公司财务报表,也很少关注细节,她很善于放权,信任员工,很多事情放手让员工去做,而她公司里的员工都会发自内心地心甘情愿地把事情做好。
会不会有员工认为老板信佛,而佛教讲究宽容、慈悲,就会认为即使破坏了企业的规章制度,自己也不会受到惩罚呢?
张帆:今天上午我还和一个新上岗的员工谈话,先把游戏规则摆出来:第一不可以在办公室抽烟,第二不可以着装不整齐,一条一条全都讲完了。过后说,你一个人在外地,有什么困难找我。你在办公室抽烟了,不用我说,你自己去找财务,罚款50元;你徇私舞弊了,怎么办有制度说话。佛教里有一句话,“慈悲生祸害”,没有原则的慈悲实际上是害了这个人,你抽烟了,罚款50元,这是因果,你不想有这个果,就别造这个因。
觉真法师:核心都在于“人”
对佛教感兴趣的企业家中,有的可能是把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有的可能仅仅是希望从佛学找到管理的方法。对于后一种企业家,你抱有怎样的态度?
觉真法师:对于后一种企业家,我同样尊敬和赞叹。做一个宗教徒,不等于他就有了信仰。一个人不是宗教徒,不等于他就没有信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不是宗教徒,但他有坚定的毫不动摇的信仰。他的信仰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智慧、热爱智慧。人要用理性来观照生活,尤其人要有崇高的道德生活,人不能没有道德,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信仰。苏格拉底的这一信仰,正与佛教精神不谋而合。
在我所接触的许多企业家中,他们并非佛教徒,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身的感知、感悟,去寻找真理、寻找美好、寻找企业的成功。这种追求和向往,使我很感动。很多企业家听了我的课,明白原来佛教不是迷信,不是烧香叩头,不是求神保佑,他们都成了我的好朋友。我们有很多深入的切磋、交流。
你认为佛学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怎样的借鉴和帮助?
觉真法师:佛学是内学。佛教的追求是内求。人,作为万物之灵,灵在何处?不在外,在人的自身、自心。这心的学问,就是佛法的全部学问。企业管理的核心,从早期的生产导向,再到行销导向,到后来的财务导向,现在又转到人力资源导向,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行为导向……说到底,无一不是人的活动、人的因素。管理哲学的真正核心,依然是人。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管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心智活动。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管理,都要通过“人”才能实现。作为一个专家型的企业家,我想,不仅要重视人的研究,而且要精通对人的研究。那么,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研究,佛教文化恰恰是最透彻的了。
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到圆满阶段,就叫“气象”。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从陆路,但有一人,是从水路而来,他就是开创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他为什么要来中国?他说:“中国有大乘气象。”这句话,到了宋儒手里,就变为“处处表现圣者气象”。一个成熟的企业,一个不断发展的名牌企业,我看,都有一种气象,这个气象,就是企业精神,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魅力。这个气象的源头,就在企业的人心。
可以这样说:市场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你调查市场,就是调查人。了解市场,就是了解人。研究市场,就是研究人。赢得市场,就是赢得人。市场的本质,是服务。服务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需求的满足。你的心中没有这一条,正是你心中没有市场。从佛教来说,你心中没有佛,当然心中就没有众生;你心中没有众生,就说明心中没有佛。这可谓心同此理。
有人认为,佛学之所以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很多借鉴,除了佛教本身的思想外,还和佛教僧团本身就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之一,对于组织的管理有很多经验有关,你怎么看?
觉真法师: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他在临终前告诫我们:他活着的时候,整个佛教僧团,是“以法为师”,他去世了,就要“以戒为师”。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率领了庞大的僧团-四众弟子。但他从不以领袖自居,他也不搞特殊化,他最后也没有指定接班人。包括他自己在内,也是“以法为师”。所以,佛教内至今有一个“法四依”的传统,即:依法不依人(依佛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精神实质,不依怎么说的言语),依智不依识(依智慧不依现象),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彻底义,依究竟义,不依灵活运用的方便义)。
佛教僧团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之一,对僧团的管理就是戒律。戒律松弛,佛教僧团就走向衰落。戒律严谨,佛教僧团就兴旺发达。这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史所证明了的。我们守戒守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律。
再说一个我个人的小例子。我在香港,每天要到香港佛教联合会去上班。路程约一小时,要经过许多红绿灯,香港人走路,都非常匆忙,他们要赶时间。只要那里没有车子来,他们不管红灯、绿灯,抢着冲过马路。然而,我不能。只要是红灯,即使没有车子,我不走,我站在那里,只有等绿灯亮了,我才会走。我对我自己说:那不是红灯,那是法律,是道德,那是尊重人和人的关系,是文化,那是我的心态。我不是服从红灯,我是服从我自己。因为,我不是我,我是品牌,而且是两个品牌。一个是佛教的品牌,一个是我个人的品牌。人能自律,人能自己管好自己,这就是人间一切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
作为佛学院的副院长,你本身其实也是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能否谈谈佛学对你自己的管理方法和领导风格产生了哪些影响?
觉真法师:佛学,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的自觉状态。我学习佛法,最根本的体会,就是无我(放下我执、我见)。一个假借“因缘”、“背景”、“他力”生活的人,不能忘了“无我”这根本的一条。这个角色定位明确了,就不会狂妄,自满。我做好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责任,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己身正,不令而行。由于人的差异性很大,人与人不同,人就生活在局限性之中(生老病死就是最根本的局限,人有情绪反映,这也是局限)。所以,一个领导者,还要宽容大度,慈悲待人,团队就有凝聚力了。我管的并不多,我让大家自己管好自己。就这么简单。

上一篇:企业管理的十道催命符

下一篇:管理问题的“六大思考”模式

  • Copyright © 2009—2024 ,www.zouzhiqiang.com,All Rights Reserved. |  黔ICP备2023009491号-1  |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427号
  •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留言交流  |  友情链接  |  祝福频道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  |  我的大学  |  我的高中  |  简历2009
  • 版权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文章、作品,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站内容进行复制作商业用途.
  •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致信告知我站.
  • 地址:中国·贵州·贵阳  邮编:550018   微信公众号:WEBZZQ  邮箱:admin@zouzhiqiang.com
  • QQ:470870191 欢迎各位站长加入个人网站交流讨论QQ群: 15410235
  •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