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管理资料 > 资料杂烩 > 文章 当前位置: 资料杂烩 > 文章

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

时间:2010-04-11    点击: 次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邹志强 - 小 + 大

※弘扬民族建筑文化 实践东方人居理想※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至今仍保存着的古建筑,从古罗马的斗兽场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无不折射和传承着人类文化的光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瑰宝。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的发展程度,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的强与弱。如果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载体之一的中国建筑文化遭到了破坏而漠然处之,作为当代中国人,上对不起列宗列祖,下对不起子孙后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现在要向建筑界大声疾呼要弘扬民族的建筑文化魅力,重新振兴中国建筑风貌的理由。
我们呼吁现在要在建筑文化方面摆脱崇洋迷信,重新审视我们的建筑文化传统,目的是要正本清源,不是主张复古倒退,更不是一概排斥西方建筑文化,是意在寻根,志在崛起。认清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什么﹖其精髓在哪里﹖在建筑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创新与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建筑的本土化与建筑的国际化如何协调发展﹖如何以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为根,在对西方建筑文化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建筑文化在泱泱文化海洋中属于门类文化。那么,什么是建筑文化﹖我认为,“建筑文化”是以建筑为载体,以人文精神为主导,集相应文化要素,通过技术的手段和艺术的方法所形成的能给人以意境的想象和教化效果的物体的文化形态。
从建筑看文化,文化是建筑的根源。“一个民族建筑外显的形式,可以一直回溯到文化的起源。”中国建筑文化的根源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儒教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儒教文化的核心是“礼”和“中庸”,反映在建筑上是伦理、均衡和对称;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唐那碧《道教的故事》前言)道教文化反映在建筑上是“五行”和“阴阳”,对中国建筑影响最深、最广;佛教文化是外来文化,从古印度进入中国后与儒教、道教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反映在建筑上主要是塔,尤其是与中国的亭台楼阁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塔文化。中国建筑文化不仅“根深”,而且“枝繁叶茂”。从地域看,有北方建筑文化、江南建筑文化、岭南建筑文化等;从民族看,有汉族建筑文化、藏族建筑文化、客家建筑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这就使得中国建筑文化枝繁叶茂,建筑风格多姿多彩。中国建筑文化由于其内涵和形式的独特风格,也形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独特的语言体系,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布局结构与装饰。如:在布局结构上的堂屋与厢房、天井、一进、二进……在装饰上的琉璃瓦(灰、黄、红、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土瓦、斗拱、飞檐、贴脸、花窗、柱、梁、廊、雕(石、砖、坭、木等各种雕刻)、绘画、图案、书法、色彩、牌(门)楼、盖(金字)顶、吉祥物等等。
从文化看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文化的纪念碑”(顾孟潮《建筑•社会•文化》)“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这些经典名言都说明建筑既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的载体。从社会科学方面看,宗教、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文化学科与建筑的关系就是“灵与肉”的关系;从自然科学方面看,物理学、化学、数学、力学、地理学、地质学、电子学、光学、声学、气象学、医学、园林学等诸学科以及其派生的科学技术(工艺),就是建筑的基础与动力。所以,各种文化都可以在建筑中找到它的要素,建筑文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建筑
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体现中国光辉灿烂文化的建筑或建筑群。如: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湖南凤凰古城,安徽的西递村、宏村,以及寺庙、祠堂、书院、客家围屋……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成果的辉煌。作为炎黄的子孙———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今天,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城乡建筑已成为“古懂”,新建的城乡建筑已几乎看不到这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子。我们抬头远望,低头近观,看到的几乎都是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现代建筑”(梁思成先生说的“西式楼房”)。因此,西方有文章认为“中国正逐步成为当今最具创意性建筑和工程设计的舞台。”(美国《商业周刊》)中国被誉为是世界建筑师的“乐园”。而我们中国人却用自己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大量的资金去为那些世界建筑师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实现他们在本国都难以实现的“梦想”梁思成先生当年针对这种现象就曾说过:“他们虽然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房或门面取而代之。”这可能就是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现状。
建筑文化对人的直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实在太重要有识之士这样说:国家可以亡,文化不可灭。只要文化尚存,国家还能复兴成吉思汗当年凭武力征服欧洲和中国大片土地,最终败于被征国的文化之下,还是回去了他那个美丽的大草原清朝统治中国数百年,最终被汉文化所同化;还有中国道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中国唐代建筑以及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早已众所周知……而今,在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在被同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西方建筑文化理念,事实上已主导了中国建筑师手中的“鼠标”。“人创造了建筑文明,建筑文明也塑造了人。”(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人在什么样的建筑文化环境中生活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这种环境所同化,在“典型”的环境里必然会同化出典型的人物来。西方其它文化进来,如家电,用完了就扔掉;文学作品看过了就搁起来。但建筑不一样,一幢建筑摆在那儿,搬不动、移不走,而我们却生活在其中,每天都在接受它的教育,千秋万代,子子孙孙都会受它的影响,久而久之,人的思想就象这幢建筑一样:西方的文化理念……最终,人也成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建筑”。在当代中国,这样的“建筑”已经逐渐显现(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国人由于长期居住在西方理念的建筑之中,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长期隔离,没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氛围的熏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或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其本土(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自然会越来越淡薄…… [Ok3w_NextPage]
复兴中国建筑文化,最终是体现在中国建筑人的中国文化修养之上。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所以说“建筑是技术、艺术和人生的总合”(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建筑文化不应在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手中沦落因此,中国的建筑师要正本清源,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精华,在承传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建筑技术,从而丰富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与科技进步,更要体现承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文脉”,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复兴这应该是当代中国建筑师要肩负起的历史史命和民族的责任
※感受民族建筑迷人的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蔚为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交融,使之更加呈现多元之势。加之各民族分处异地,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全貌颇为困难。因此,民族建筑是颇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它们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众多的民族体现了古代建筑文化的多样化,回族的清真寺、蒙古族的蒙古包、苗族的吊脚楼、藏族的藤索桥、侗族的风雨楼……,无不显现出迷人的民族魅力。
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既是各民族文化精华的荟萃过程,又是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区域性至为明确,即以自然地理分,如江南水乡,西北黄土高原,南疆干热地带,闽南、华南湿热地带,以及川、云、贵山区等都有不同的民居文化和地理、气候技术因素,这些地区建筑蕴有生活的内容,有泥土的芳香,是建筑创作的源泉, 有待于我们建筑工作者去采集、吸取、浇灌。中国还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如川藏的藏族建筑、内蒙古的蒙古族建筑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都各有其特征,与其所在的区域难舍难分。可以说,“在建筑上所表现的‘民族性’,根源于‘地区性’”,而我们对这些“民族建筑”的研究,也应当与民族地区结合起来,与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 “民族建筑”与“民族地区”结合研究的必要性还在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民族与建筑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以及人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它们必定要影响到民族建筑的发展,而上述因素与地区的开发更是直接相关。若能能动地把握上述有关的各个因素,就有可能在变化着的历史现象中驾驭民族建筑的发展,即善于识别它的基本的创作规律、聚落文化的特色,以及建筑与自然相结合的一种原.始的、朴实的美等,保持其中优良的传统,并在新的时期创造新的地区建筑文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Ok3w_NextPage]
【民族文化——建筑创作之源】
近几年,中法文化交流频繁。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文化。十分可贵的是,展览不是把长袍马褂摆出来,进行“复古”式的展示,而是在继承民族文化精粹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创新,许多展品和活动既很现代又很中国化。中国的民族音乐在维也纳都打响了,戏剧、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懈的推广也在世界相关领域确立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中国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豪。
  相对于其他领域的良好表现,建筑界做得不尽如人意。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建筑界比其他行业要慢的多。继承很不够,也没有多少创新,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汗颜。过去几十年,中国建筑界走了许多弯路,还出现了明显的“欧陆风”,在很多城市盲目的建造了“欧洲一条街”、“黎广场”、“罗马花园”,好像不是欧洲古典的建筑就没有市场,没有自己的创作,有的只是对国外建筑形式简单的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现在各色突出外国建筑风格的房产项目充斥着我们的市场,体现民族建筑文化的项目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反对向国外学习,但是学习和借鉴都是要建立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到洋为中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著名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盛誉。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独有的居住文化,无论在建筑风格、形式上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传统居住建筑非常人性化,所以一定要很好的研究,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建筑文化,要为自己的悠久文化自豪。继承和发展传统居住文化,这是进行建筑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只有体现自己民族文化的建筑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民族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建筑理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建筑发展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对欧陆风、北美风的批判中由于自身对我们建筑文化认识不深而显得不够有力。建国初梁思成老先生提出要继承我们的建筑文化、研究中国的民族建筑形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个断代,缺乏对民族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至今在建筑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对自己民族建筑形式、建筑文化的统一看法,没有形成自己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
  现在建筑界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凡是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规划全是由外国的建筑师、规划师参与完成的。我们的建筑设计单位都要和一个外国公司来合作,包括我们的大牌设计院在内都存在这种现象。我们不否定外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平,但是难道我们中国的建筑师就一个好样的都没有吗?实际上不是这样。这是我们自己不尊重自己和盲目崇洋的思想在作祟,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继承与创新我们的建筑文化,特别是要提倡创新,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加快建立我们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Ok3w_NextPage]
【中国建筑的文化精神】
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特别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契机,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已经产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彩,大大丰富了中国民居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民居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色彩鲜明,性格粗犷。维吾尔族的土坯平顶住宅也淹没在这黄色苍茫之中,这里除生活富裕的人家用砖修建之处,一般人家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以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结构,依地形组合为院落式住宅。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傣族信奉佛教,建筑受同为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富于特色的干栏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
游牧民族蒙古、哈萨克、藏族为了适应游动放牧住帐篷毡房。
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彩。
这些民族的民居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民居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民居建筑的灿烂。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中国民居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这在中国民居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

上一篇:贵阳市2010年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简章

下一篇:什么是秘密、国家秘密?

  • Copyright © 2009—2024 ,www.zouzhiqiang.com,All Rights Reserved. |  黔ICP备2023009491号-1  |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427号
  •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导航  |  留言交流  |  友情链接  |  祝福频道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  |  我的大学  |  我的高中  |  简历2009
  • 版权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文章、作品,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站内容进行复制作商业用途.
  • 本站部分文章、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致信告知我站.
  • 地址:中国·贵州·贵阳  邮编:550018   微信公众号:WEBZZQ  邮箱:admin@zouzhiqiang.com
  • QQ:470870191 欢迎各位站长加入个人网站交流讨论QQ群: 15410235
  •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