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域名 - 小 + 大
0 引言 制造业在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其中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和材料制造业等尤为突出.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同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装备制造业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体现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2008年,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的《年度报告》指出,美国制造、№大约占到美国国民经济比重的12%,制造业的产值大约占工业产值的80%,装备制造业产值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2%。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的制造大国,被称为“世界工厂”,而且,我国制造业的门类相当齐伞,占30大类.然而,与欧美、日本等制造、№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离“制造强国”的地位还有相当的差距,原因在于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掌握不多,物流企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大.国际上,现代制造业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大规模、批鼍式和订单式生产;市场方面存在高竞争、低利润、低劳动力成本以及低资源与材料消耗的压力,采用推式和拉式共存模式、准时制(JIT)管理和基于采购的生产全程一体化管理等方法.而我国制造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如战略与文化、科技创新、劳动力成本、资源集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与技术以及能耗与环境等)尚显不足.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代物流业的开展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其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世界银行归1(WB)的《供应链管理报告》显示,近20年来美国物流总费用增长近1倍,而占GDP的比重下降近一半.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约占GDP的10%,而包括我同在内的发展中网家的物流费用占GDP的20%一30%.由此可见,物流费用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降低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随着世界制造业的信息化和顾客化服务程度等的不断提高,制造业升级依赖于与其他产qk更紧密的联系,其中“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2007年IBM伞球商业服务H。《中国价值链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30%,却占物流服务支出的30%以上;而美同企业的“第三方”物流需求超过70%,仅约占物流服务支出的10%;2007年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8%,物流资产下降24.6%,订货周期从7.1 d下降到3.9 d,库存总量下降8.2%。 目前,全球制造业已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等各个领域,与“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产业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又占第三产业的70%以上.根据2008年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1(CSCMP)的《国家物流报告》,2008年美国物流总费用达13 000亿美元,占GDP的9.4%;货车运输业占运输收入的78%,占全部物流费用的一半.现代物流业正随着物流管理朝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方向发展,在现代制造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制造业物流更多地涉及到采购物流、厂内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等.根据制造企业的实际需要,完成上述不同类型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及其有机结合.因此,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其旨在片j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作为1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协调与协同,提高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 有鉴于此,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势在必行,即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互相深度介入对方企业的管理、组织、计划、运作和控制等过程,共同追求资源集约化经营和企qp整体优化的协同合作.目前,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制造企业业务流程改造以及适应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和能力提高、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环境营造等.总之,物流产业是个与其他产业共生的行业,对直接带动实体经济的作用有限,但对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营运成本的降低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两业”联动意义深远。 1 国外企业“两业”联动的启示 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同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外大型企业两业”联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两业”联动具有参考价值.宜家拍。作为全球家具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高效、敏捷和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其核心.“宜家供应链”的实现,依赖于遍布全球的供应网络及其协作.据2008年9月1日—2009年8月31日的统计,宜家销售的产品面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同时在40个国家建立了267家商场;1年中有5.9亿人到过宜家商场,销售总额达215亿欧元;宜家有分布在全球55个国家的1 220家供应商;全球最大的3个采购地区分别为:欧洲(67%),亚洲(30%)和北美(3%);全球最大的5个采购国家分别为:中国(20%),波兰(18%),意大利(8%),德国(6%)和瑞典(5%);全球最大的3个销售地区分别为:欧洲(80%),北美(15%)以及亚洲与澳大利哑(5%);全球最大的5个销售国家分别为:德国(16%),美国(11%),法国(10%),英国(7%)和意大利(7%);不同地区的员工分别为:欧洲99 700人,北美15 500人以及亚洲与澳大利亚7 800人;不同行业的员工分别为:零售94 200人,宜家木业(自营)15 000人,采购、物流和批发等13 800人;宜家在全球26个国家设立了3l家贸易代表处、28个商场配送中心(DC)和11个客户配送中心,分别分布在16个国家,每个DC建有自动立体仓库;宜家的产品设计部门在瑞典,每年设计l 000余种产品.面对如此复杂的物流链、资会链、信息网络和人员配置,为协调生产、采购、仓储、配送和销售等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矛盾,宜家采用制造外包、DIY设计、平板包装、自动立体仓库和集装箱运输等策略,其核心在于建立遍布全球的配送中心以及采用供应链管理技术。 戴尔作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标志性企业,以创新的供应链运作模式赢得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通过采用排除中间商的直销模式,采取按订单生产、采用通用零部件和零库存等策略,实现流通快速化、成本最低化.戴尔市值570亿美元,年销售额152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达16%.戴尔在全球有5个制造中心,在18个国家有200多个供应基地,可提供5 000多种规格的电脑产品.为确保产品顾客化在生产线七完成,戴尔采用“电子供应链”技术,形成顾客与制造之间的“直通模式”.戴尔每2 h对全球每个生产厂的生产线制订1次生产计划,通过订单分配系统和需求计划系统安排送货,从而避免库存、减少运输;通过供应商需求信息共享、电子商务等手段,实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 近年来,国际上传统的大型制造企业,也在物流信息化方面与时俱进.波音通过制造流程再造和供应商JIT管理,降低延迟到货量和工人制造成套工具、零件的时间,实现飞机产量翻番.“波音一体化系统”实现定制软件与硬件系统的一体化,并管理、跟踪美国40家制造网络的耗品.物流信息技术帮助波音应对资产成本高、库存控制难等挑战,使波音通过“波音一体化系统”运作全球的资源和货物.丰田通过采用主系统和Intermee的射频数据设备、仓库管理系统(WMS)和MRP系统的集成,实现集中的Oracle关系数据库的系统数据共享,减少对原有系统框架的依赖性.丰田通过供应链环境下的精益生产,目前已成为全球第l大汽车生产企业,其益生产的理念与方法也已推广到全球的汽车行业.丰田2008年全球销售854万辆,销售额2 110亿美元,其中:日本销售218万辆,北美销售221万辆.丰田精益生产中的“需求链物流”策略,使外部物流、内部物流、车辆调度和顾客配送等达到JIT要求.供应链环境下的精益生产是1种需求拉动的生产方式,其日的是消除供应链上的一切浪费,通过组织形式、节点精益化、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网络设施以及合作机制等手段,在产品种类、质量、价格以及时间上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研究,可得出以下启示: (1)从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制造业的发展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物流的发展又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制造业不同阶段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制造、№物流水平与之相适应. (2)供应链协作已成为1种趋势.要使复杂多变的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就涉及从不同食业中组织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形成动态供应链联盟,必然要求物流业与制造业同步发展. (3)国际制造业物流普遍采用整合自营或整合外包模式与物流业联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和集聚程度正不断加强.随着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的深入,制造企业与其他物流企业、相关制造业的组合联动发展引人注目. (4)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标准化和信息化是“两业”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主要技术途径和实施手段.信息化平台建没和应用朝跨行业、跨企业的信息平台联动方向发展. (5)物流管理和技术朝供应链物流管理和技术方向发展,物流高科技在供应链一体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进入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 (6)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向重视仓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并重方向发展,如资源消耗、绿色环保和能源消耗等.回收物流、安全物流和环境物流逐步得到重视,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7)国际化物流人力资源的保证和支持广泛受到重视,诚信体系已经成为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的必要基础. (8)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网络的各网点地区差异性不大,物流基础设施良好。 (9)制造业和物流业企业领导层的稳定性良好,主要得益于其基于长期优化的战略性考虑的优化策略而非基于考核期考虑. (10)研究和理解制造业的需求和核心利益已成为物流企业的重要工作,成为物流企业呵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依据。 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可以认为:从“拥有”走向“控制”已成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共同的核心价值和追求目标.“宜家供应链”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其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商的选择和包装运输等环节,大多以“外包”形式运营,即宜家在自营部分占有较小比重的情况下,控制着整个供应网络中成千上万家供应链节点企业,使之为“宜家供应链”服务。 从“拥有”走向“控制”,需进一步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 (1)“拥有”与“控制”的认识高度:涉及价值的认识、追求目标的研究. (2)“拥有”与“控制”的战略选择:涉及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3)“拥有”与“控制”的关系问题:涉及必要性、轻重和比例等的研究. (4)“拥有”与“控制”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涉及供应链集成、信息分享和风险共担等研究. (5)“拥有”与“控制”的衡量指标和评价考核问题:经济性、技术性、社会性、机制、风险和信用等的研究. 2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经济转型的基础、国际竞争的体现,其发展与升级使我同初步确屯了“制造大国”的地位.据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29 112亿元,比2007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制造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达到1 1 568个,占全部利用外资项目个数的42.0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4%.然而,我国制造业存在劳动生产率低、核心技术少、创新能力差和企业集中度低等问题,离“制造强国”的地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4,人均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1/20;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8%,低于美国的50%;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低于美国的42%;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和数控机床等制造设备80%以上依赖进口.与制造业相比,虽然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小断提高,为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近88.82万亿元,占GDP的18.1%;物流业增加值1.94万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5%,占GDP增加值的6.6%;拥有铁路7.7万km,高速公路4.5万km,机场142个,输油气管道4.8万km;物流园区475家.但目前我国物流业尚存在整体效率水平不高、市场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物流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中高端人才比较缺乏以及绿色物流滞后等瓶颈问题.据统计,我国商品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的50%以上,社会存货占GDP的10%;第三方物流企业占有不到20%的物流市场;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区(20.4%)、南部沿海经济区(20.2%)和北部沿海经济区(14.1%)。 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两业”也出现收缩.根据2007--2009年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走势图(截至2009年3月16日),1年里BDI指数大幅度下跌.金融危机使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跌到40%左右,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跌到50%以下;国际物流的需求同比下降近30%,国内物流的需求下降幅度也超过10%.又据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走势图(2005年1月_2009年7月)012],目前我国20个制造业行业中,已有18个行业PMI指数达到50%以上,行业普遍回升的态势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经济尤其足制造业经济继续保持企稳向好的基本态势,拉动中国经济同升的国内需求旱进一步走强态势.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有增无减;出口虽然有所回升,但后期走势仍具有不确定性.但以此为契机,加强“两业联动”,有助于我同经济转型发展,即从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向内需推动型的经济转变.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拉动内需,我国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为“两业”联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物流业列入10大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其中“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被确定为振兴物流业的9大重点工程;其余的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均为制造业,这为“两业”联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目前,我国“两业”联动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两业”联动的政府推动作用明显,各地各级政府重视程度加大,一些地区的部门分工、政策措施和推动方案等已经初步形成. (2)沿海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两业”联动出现可喜发展,如青岛、上海等.但我国“两业”联动发展与无联动发展将会相对并存较长时间. (3)“两业”联动发展的综合环境落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速度.如物流企业深度介入制造业的战略性考虑和能力缺乏,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战略性选择及其物流业务分离和外包的动力不足,政策、人力资源等.与此同时,我国“两业”联动的趋势有: (1)我国各界对“两业”联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进一步加强. (2)我同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制造业物流运作分立和制造业物流业务整合外包将逐步形成趋势. (3)物流业主动深度介入制造业,物流业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物流业参与制造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的全过程,将促进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制造企业,重视和应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技术. (4)我国“两业”联动的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拓展.中国制造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和物流等正突破地域肇垒,逐步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全球联动,全球资源支配能力正逐步提高. (5)我国“两业”联动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特别是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会进一步提升. (6)国际“两业”联动成功企业的示范性作用加大,国外制造业物流服务介人国内制造业物流服务的趋势会增强. 3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两业”联动的思想认识不深人、不全面.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制造和物流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物流和供应链的理解,对现代制造企业的认识,对“两业”联动的认识以及对“两业”联动的共同核心价值和追求目标的认识,避免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 (2)我国集疏运一体化等物流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规划、实施的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我国物流业缺乏统一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调,无法有效地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特别是集疏运一体化的整合与相应物流规划的落实,直接影响到“两业”联动的深化.我国物流管理权限被划分成若干个部门,涉及到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 (3)制造业与物流业不同程度、层次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普遍存在,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相对较快,但2者联动相对滞后.据相关统计,我国工业企业中,原材料物流的36%和46%分别由企业自身和供应商承担,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18%;产成品物流中,由企业自营或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完成的比例分别为24.1%和59.8%,完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占16.1%;在商业企业中,物流由企业自营的比例高达76.5%,供货方承担的占17.6%. (4)由于“两业”联动不足,基于供应链物流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强.我国制造业以大鼍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后果为代价,导致我国制造业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理念、政策和技术上的差距加大.以“绿色制造”为例,1996年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发表《绿色制造蓝皮书》¨31,中国工程院¨41于2000年提出《绿色冉制造工程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报告.目前我国受“绿色壁垒”限制的商品价值每年达百亿美元. (5)我国“出口驱动型”制造业导致东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投入不足,物流成本较高,从而造成该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低、发展难度大.据统计,我国东部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87%,占全国总货运量的49.74%;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6.51%,占全国总货运量的16.98%. (6)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信息化平台和技术应用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促进作用.许多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许多物流企业在运输和仓储等普通物流服务领域低价竞争;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在专业服务领域又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两业”联动亟需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和桥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不能有效交换与共享. (7)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综合环境落后于“两业”联动的发展需求.在推进物流社会化的进程中,制造业物流要素缺乏通畅的退出机制.促进制造业物流发展的人文和信用等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国际化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物流人才培养的学科、学位和科研等环境难以满足我国物流业发展需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利益考核机制不完备。 有鉴于此,可对我国“两业”联动的作如下建议: (1)进一步发展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和鼓励作用,不断提升各界对“两业”联动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一体化的建设、整合和优化,特别是加强我同物流节点城市和主要沿海城市集疏运~体化物流基础没施的建设、整合和优化工程. (3)鼓励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物流运作分立或物流业务整合外包,鼓励物流业主动深度介入制造业并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不同程度和层次的物流业务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4)进一步加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发展战略,提升基于供应链物流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制造业全球供应链采购,进一步审视和鼓励我国制造、符合资源科学使用和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树立和组织实施联动发展示范工和重点项目.特别是在列人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9个产业中,积极推进“两业”联动.争取将“两业联动”作为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把推进“两业联动”列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投入不足、物流成本较高的现象. (6)进一步加强制造、Ip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平台联动发展研究,促进制造业物流服务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7)进一步加强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综合环境营造,在围际惯例、人力资源、政策法律、社会信用和进退机制等方面,切实为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论 (1)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等基本概念的定义. (2)通过剖析国外企业“两业”联动案例,提出值得我国思考的10点启示. (3)从“拥有”走向“控制”应该成为“两业”联动的共同的核心价值和追求日标. (4)分析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及“两业”联动的现状,提出我同“两业”联动的6大趋势. (5)归纳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7大问题并提出7大建议. |
上一篇:浅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