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物流控制内容
· 进度控制 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入、流出控制,以及物流量的控制。
· 在制品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对在制品进行静态、动态控制以及占有量的控制。
· 偏差的测定和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按预定时间及顺序检查执行计划的结果,掌握计划量与实际量的差距,根据发生差距的原因、内容及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2.生产物流控制的原理
(1)物流推进式(Push System)控制原理 物流推进式控制是由生产推进式而来的。根据最终需求量,在考虑各阶段的生产提前期之后,向各阶段发布生产指令量,这种方式称为推送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物流控制的原理称为物流推进式控制原理。推进式控制原理的特点是集中控制,每阶段物流活动服从集中控制的指令。各阶段没有独立影响本阶段局部库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这种控制原理不能使各阶段的库存保持期望水平。
推进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的代表方法是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MRP是20世纪60年代起从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的,它是企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根据产品的结构、产品的需求和现有的库存情况,较精确地制定产品及其零配件的生产投入产出日程,使企业能明确地了解何时需要哪些零配件及其数量,并能及时、快速地调整计划使其符合新的市场需求。
MRP的发展经历了开环MRP、闭环MRP、以及MRP II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等阶段,目前进入ERP啦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阶段。ERP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提出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在MRPII的基础上,通过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资金流,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要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虽然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决没有某项技术落后过时或后者将前者替代的含义,而应该将它们看做不同层次企业在不同层次中应用的不同解决方案,是对企业新需求的补充。MRP至今仍是MRPII、ERP的核心算法。
MRP、MRPII、ERP的演变
| MRP | MRPII | ERP | |
基本原理
| 明确了四个问题,也被人们称为“制造业的方程式”: | |||
基本输入 | · 主生产计划(MPS) | |||
基本输出 | · 零部件投入产出计划 | |||
特点 | 体现了为顾客服务、按需定产的宗旨,计划统一且可行,并且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对生产的闭环控制,比较经济和集约化。但是,假设的环境是确定的,只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问题。只注重自身和下游零售商的关系,而对上游供应商的关注不足 | 企业各种管理业务数据经过统一设计,或存放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中,或采用分布式数据库,但同一数据必须是单一数据源。增加了生产能力资料管理、车间管理、仓库管理、成本管理的功能,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 除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外,还有全供应链,即采购、制造、分销各环节资源无间断的集成和办公自动化、业务事务处理、决策支持的集成
|
(2)物流拉动式(Pull System)控制原理 与推式生产相反,拉式生产是在最后阶段按照外部需求,向前一阶段提出物流供应要求,前一阶段按本阶段的物流需求向上一阶段提出要求。依此类推,接受要求的阶段再重复地向前阶段提出要求。这种方式称为拉引方式。这种方式在形式上是多道工序,但由于各阶段各自独立发布指令,所以实际上是前一阶段的重复。采用这种方式的物流控制原理称为物流拉动式控制原理。
拉动控制原理的特点是分散控制,每一分散控制的目标是满足局部需求,在这种控制原理中,所有的局部控制使本阶段达到要求。然而由于没有实时地协调,满足需求和降低库存费用的总目标在各个局部控制中没有考虑。因此,采用这种控制原理,系统中总的库存水平一般高于基准的库存水平。
准时制生产(JIT生产)是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的方法。准时制生产由需方起主导作用,需方决定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供方只能按需方的指令(看板) 供应物料。准时制生产的中心思想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后来,麻省理工学院在研究丰田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强调集体协作精神、实行团队作业方式,永不满足现状,不间断地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或改善。精益生产奉行的目标原则是尽善尽美,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值,无休止地降低成本。进入21世纪,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等更多先进的生产系统不断涌现(见下图)。
图 生产组织方式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