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8-1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 小 + 大
质量成本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最早提出,他主张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产品不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以考虑,并形成质量成本报告,成为企业管理者了解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质量决策的依据。质量成本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随着J.M.朱兰博士“矿中黄金”理论的提出,更使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质量成本理论日趋完善。在 ISO8402 - 1994 质量成本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但这一质量成本理论其实质仍是将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四个部分,并以它们的因果关系为基础,构建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根据这一质量成本理论,检验费用与预防费用在开始时一般较低,并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若再要求提高质量,质量管理费用就会急剧上升。内部质量损失与外部质量损失情况正好相反,开始时由于合格品率较低,质量损失较大,但随着质量的提高,质量损失则会逐渐下降,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尽管大幅度增加检验费用和预防费用,但质量损失的下降速度反而会逐渐减慢。因此,在产品质量上就必然存在着一个理想点,即当产品质量确定在这一点时,产品的质量总成本最低,企业的收益最大。该点为最佳质量水平,其对应的质量成本即为最佳质量成本,如图 1 所示。 这一质量成本理论从诞生时起,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以最少的质量资金投入,消灭尽可能多的废次品损失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其研究与应用,在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面对 6 西格玛质量管理表现出了许多问题: (一)面对 6 西格玛质量管理取得的巨大成效,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显出缺陷。 根据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3 西格玛质量水平为最经济、最合理的质量水平。但从有关资料得知,达到 6 西格玛质量水平的企业,其质量费用还不到销售额的 10 %;达到 5 西格玛质量水平的企业是10 %~ 15 %;达到4西格玛质量水平的企业是15 %~ 20 %;达到 3 西格玛质量水平的企业是20 %~ 30 %。随着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不断提高,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如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从 1996 年正式导入 6 西格玛质量管理,在短短的几年内获得了极大的质量与生产力的提高和巨大的市场回报。通用电气 1998 年的营运毛利率达到创纪录的 16.7 比前一年提高了 1 个百分点,超过 90 年代初的水平12 %4个百分点,从 6 西格玛质量管理中的获益超过了 15 亿美元。 (二) 6 西格玛质量管理目标是增加利润,传统质量成本理论不能全面反映质量管理的绩效。 6 西格玛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消除无附加值活动,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利润。质量成本只是质量资金运动中的一个环节,它只能影响质量损益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替代质量损益。因此,单独核算质量成本不足以用来评价质量管理的得失、质量经济效益的好坏,也不能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完整的价值参考,有时还可能为全面质量管理提供错误的成本信息。例如,传统质量成本理论认为,质量成本上升是一个不好的迹象,应加以控制;但如果质量成本增加引起的质量收入的上升幅度超过了质量成本上升的幅度,就应被视为是好现象。相反,质量成本下降是管理的理想目标,应加以巩固;但如果质量成本下降所引起的质量收入的下降幅度超过了质量成本的下降幅度,则质量成本的下降应被视为是不正常的,必须阻止。 (三) 6 西格玛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传统质量成本理论以企业为中心。 6 西格玛质量管理是从顾客的观点考虑质量问题,强调顾客满意度。然而根据最优质量成本模型所确定的最优质量水平,是仅仅从企业内部考虑的最经济的质量水平,显然不一定是市场评价最好的质量水平,结果允许有缺陷的产品投放市场,不能极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最优质量成本模型用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没有考虑市场对企业的影响,没有考虑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生产效率的影响,没有考虑产品质量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
上一篇: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科学内涵
下一篇:六西格码管理的六个主题